郵政史話
郵政發展歷史

  中國郵政通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起源于原始公社解體,奴隸制國家出現以后,從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算起,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從有文字記載的商朝算起,也有36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郵政通信經歷了古代驛站、近代郵政和現代郵政三個不斷發展、演進的歷史時期。郵政作為國家的重要通信機構和近代社會基礎性產業部門,對于保證軍令政令的暢通,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經濟文化科學事業的繁榮昌盛以及社會的進步,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250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 來鼓
  • 簡書
  • 結繩刻畫

原始通信

人類活動離不開通信,自從有了人類的歷史,通信活動就已出現。通信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遠古時候,人類在狩獵謀生活動中就有目的地進行信息地傳遞。那時,人與人之間地信息傳遞主要是通過呼叫、手勢及面部表情來進行。隨著人類地不斷進化和語言、文字的產生,人類交往愈加密切,為了傳遞和保存更為復雜的信息,人類發明了繩結記事、在器物上刻畫以傳遞信息的方法。《易經》中載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總體來說,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的人類社會,已經通過“以物示意”的方式,來相互通達信息。人類活動離不開通信,自從有了人類的歷史,通信活動就已出現。通信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遠古時候,人類在狩獵謀生活動中就有目的地進行信息地傳遞。那時,人與人之間地信息傳遞主要是通過呼叫、手勢及面部表情來進行。隨著人類地不斷進化和語言、文字的產生,人類交往愈加密切,為了傳遞和保存更為復雜的信息,人類發明了繩結記事、在器物上刻畫以傳遞信息的方法。《易經》中載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總體來說,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的人類社會,已經通過“以物示意”的方式,來相互通達信息。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是“郵”和“驛”的合并。

  • 烽火臺
  • 皇華驛
  • 郵驛令
  • 驛站驛路
  • 急遞鋪

古代郵驛

到原始社會末期,隨著部落和國家的形成,出現了有組織的通信活動。早在夏代,有組織的通信活動就已經產生。殷商時期,從迄今發現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關于通信活動的文字記載。到了周朝,郵驛組織不斷完善,為后來歷代郵驛奠定了基礎。周天子為了維護天下宗主的地位,建立了以西周首都豐鎬為中心的郵傳網絡,聯絡中央與各諸侯國的郵傳組織已具雛形。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爭頻繁,社會動蕩,周王室與各諸侯國之間的郵驛通信,難以維持原來的狀況。但是各諸侯國之間頻繁的通信往來,促進了郵驛通信組織的發展。

秦統一中國以后,為鞏固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如修馳道、開河渠、興漕運、書同文、車同軌等,促進了郵傳制度的鞏固和發展。秦朝結束了郵傳通信分散混亂的局面,其通信組織及形式趨于規范化,并產生了中國最早的郵傳立法。秦草《行書律》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第一部有關通信的法令。《行書律》對公文的傳遞呈報、登記手續、人員獎懲、驛馬飼養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定,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漢承秦制,并改“郵”為“置”,稱郵傳為“驛”。 漢朝十分重視郵亭建設,每十里設一個郵亭,三十里設一郵置,郵驛制度進一步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郵驛通信也有所發展,特別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郵驛專門法規——《郵驛令》。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隋唐的郵驛無論是法律制度的嚴密完備,館驛的宏偉多樣,還是驛路的水陸相兼,四通八達,都遠遠超過了前代。隋朝郵驛屬兵部的駕部郎管理。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通濟渠,自東都至江都二千里,每兩驛置一宮,作為停頓之所。公元608年修永濟渠,沿河兩岸均筑有驛路。隋朝郵驛的設置,為唐朝驛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唐朝的郵驛由兵部的駕部郎中管轄,在地方則由縣令兼理。當時,全國有驛夫近兩萬名,驛站1643所,水陸相兼,四通八達。為維持郵驛通信,唐朝還制定了郵驛的考績和視察制度,并規定州縣三年一大稅,一年一小稅,以供全國郵驛費用。

宋代郵驛規模不如唐朝,但制度基本沿襲唐朝,并在此基礎上有了一些較大的改革。首先,創設了急遞鋪。急遞鋪專為傳遞軍令而設。每鋪設鋪長1人,鋪兵10人。傳遞緊急公文日行可達四五百里;其次,實行以士兵代替民夫為驛卒的制度,從廂軍中挑選士兵作為鋪兵,從事郵驛傳遞;第三,制定嚴密的法律,實行“以法治郵”。元朝疆域遼闊,郵驛組織規模更為龐大。元朝郵驛站赤和驛站組成。郵傳在蒙古地區稱“站赤”,在漢地稱驛站。據元《經世大典》記載,當時全國有驛站(站赤)1519處。《元史》稱:“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至,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描述了當時郵驛的發達和繁榮。不過,元朝郵驛雖盛極一時,但是到了元末,由于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民族矛盾加深,加上郵驛管理弊端叢生,逐步走向衰敗。

明朝郵驛隸屬兵部車駕司管理,在各行省由布政使和按察使兼管,按察使之下有驛傳道為全省驛傳主管,各州縣有驛丞管理。京師驛傳機構有會同館,各地設水馬驛、遞運所、急遞鋪。急遞鋪每鋪設鋪司一人,鋪兵若干人。鋪兵傳送普通公文晝夜行三百里,傳送緊急文書晝夜行六百里。明朝鼎盛時期,全國共有驛站1357所,遞運所324處,遞鋪14430處。明朝還吸取元末用驛泛濫,導致驛站衰敗的教訓,從明初置驛開始,就對給驛范圍嚴加限制,強調以法治驛。明代《大明律》中專列有《兵律·郵驛門》,規定用嚴刑峻法治理郵驛,對貽誤公文傳遞者要嚴加治罪。

清朝是古代郵驛的集大成者,郵驛發展至于極盛。清朝郵驛組織規模龐大,星羅棋布,網路縱橫,四通八達,以首都皇華驛為中心,全國驛路干線有五條,聯接全國各地。全國驛站達2000余個,遞鋪有14000個,有7萬多名驛夫和4萬多名鋪兵,其規模大大超過以前的任何時期。同時,清代關于郵驛的法規更加嚴密和完備。《大清律例·兵律》有郵驛律十八條,后增至三十五條,對驛站的職責、公文傳遞程序和時限,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

古代郵驛歷經三千多年,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對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統一,促進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進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近代郵政通信制度的傳入,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郵驛逐步走向衰落,并為近代新式郵政所取代。

近代中國郵政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郵政通信。

  • 赤色郵政
  • 郵政條例
  • 大清郵傳部
  • 海關試辦
  • 客郵

近代郵政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進入近代社會,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古代郵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方面,外國“客郵”的入侵,既破壞了郵政主權的獨立,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通信方式;另一方面,古代郵驛只傳官書,不對社會公眾開放,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暴露出了古代郵驛功能上的狹隘性。因此,隨著中國社會跨入近代社會的門檻,近代郵政逐漸取代古代郵驛,并成為了近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設施。

(一)大清郵政的創辦及其初步發展

中國社會進入近代以后,西方先進的郵政通信制度以“客郵”的形式傳入中國。“客郵”是西方列強侵犯中國主權,擅自在中國開辦的郵政機構。1834年英國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在廣州設置郵局,屬英國郵政總局領導,這是在中國最早出現的“客郵”局。1842年4月15日英國侵略軍頭目濮鼎查以“香港英國總督”的名義發出通告,開辦“香港英國郵局”。《南京條約》簽定后,英國又以香港為基礎,在新開的五個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開辦“領事郵政代辦所”,直屬英國郵政總局。對這種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清政府不僅沒有加以干涉,反而稱之為“客郵”,并在1858年簽定的《天津條約》中規定:“大英欽差大臣并各隨員等,皆可任便往來。收發文件、行裝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啟拆。由沿海無論何處皆可送文,專差同大清驛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英國人在中國領土上開設郵政機構,從此就有了條約的合法掩護。其他列強,如法國、美國、日本、俄國,也都“利益均沾”,相繼援例設立了自己的郵局。這些外國郵局,實行本國的郵政章程,粘貼本國的郵票,蓋印中國地名的外文郵戳,嚴重侵犯了中國郵政主權。

1866年,由于外國人直接管理的海關總稅務司署移駐北京,其往來信件也由總理衙門代寄。這些信件往來于上海、北京之間,由于受到太平天國和捻軍活動的影響,總理衙門于是將這些信件的遞送交海關兼辦。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英人赫德早有謀辦中國郵政的用心,遂在北京、上海、鎮江海關先后設立郵務辦事處,負責遞送使館文件和海關公私信件。1868年,天津海關郵務處還收寄外僑信函。海關兼辦郵政是近代中國郵政的雛形,為后來海關試辦郵政奠定了基礎。1878年3月,赫德與李鴻章商妥,并經總理衙門同意,由海關試辦郵政。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催琳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營口)、上海五處,仿照西歐方式由海關開設郵局,試辦郵政,發行郵票,并對外開放。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主義的覺醒,王韜、鄭觀應、陳次亮等早期改良主義者提出了自主興辦郵政的主張。與此同時,臺灣巡撫劉銘傳還在臺灣進行了改驛歸郵的實踐。1888年劉銘傳對臺灣郵驛進行改組,成立臺灣郵政。在臺北設立郵政總局,管理全省郵政,發行郵票。這是我國獨立自辦近代郵政的開端。但不久因甲午戰爭失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新式郵政事業中途夭折。

由于“客郵”的不斷擴張,嚴重侵犯了中國郵政主權,同時,清朝郵驛組織日趨腐敗并走向衰落,難以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通信需要,于是,創辦近代新式國家郵政提上了日程。19世紀九十年代初,南洋大臣劉坤一、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赫德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紛紛上書清廷,要求盡快正式開辦國家郵政。1896年總理衙門根據張之洞的建議與赫德所提出的郵章,奏請光緒皇帝批準。當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正式批準開辦大清郵政官局。總理衙門委任總稅務司赫德為總郵政司,負責大清郵政官局事務,開辦“大清郵政”。 次年各郵局即正式開始對外辦理業務。大清郵政官局的開辦,標志著中國郵政歷經幾千年的發展演變之后,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而發生了重大變革,并被賦予新的內涵和生命力,出現了嶄新的發展局面,在中國郵政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大清郵政創辦之初,郵政隸屬于總理衙門。1901年總理衙門改組為外務部,郵政遂改隸屬于外務部。1906年稅務處成立,郵政也改隸屬于稅務大臣。是年,清廷預備立憲,改革官制,成立了主管船政、路政、郵政、電政的郵傳部。但郵政直至1911年才由海關移交郵傳部管理。

大清郵政創辦以后,針對當時社會通信領域存在著郵驛、客郵、民信局、新式郵政并存的情況,采取以下對策:一、不觸動郵驛、“客郵”體系,而以民信局為競爭對手,并全力向內地擴展;二、大力運用近代交通工具,提高郵件的傳遞效率;三、實行均一資費,預付郵資,并發行郵票;四、合理劃分郵區,大清郵政開始即以各海關所轄地區為郵界,其后改為以行政區域劃分郵界;五、廣泛向社會開放,開辦了多種業務,以滿足社會的需要。這些措施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使大清郵政在十余年的時間里獲得了蓬勃發展。到1911年,郵界總局副總局達到49處,郵政局、分局及各等支局達到957處,代辦支局達3244處,總數為4250處,郵差郵路達15.95萬公里,民船郵路1萬公里,輪船郵路1.252萬公里,火車郵路達0.85萬公里,總長達到19.05萬公里。郵件進出轉的總數達到4.2億件,掛號郵件達到3209萬件,包裹達到423萬件。大清郵政的發展,奠定了新式郵政以后發展的基礎,并為最后取代郵驛體系準備了條件。

(二)中華郵政發展與衰敗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大清郵政也隨之為中華民國郵政所取代。

中華郵政時期,郵政總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郵政的建設與發展。第一,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垂直領導,人、財、物及指揮調度權高度集中于郵政總局,盡管在北洋政府時期,軍閥混戰、經濟凋敝,中華郵政始終保持著全國集中統一管理。第二,在管理制度上,引入西方管理制度,在人事管理上采取考試晉級制度,強調“選賢任能,信賞必罰、終身事業”;在各生產環節明確職責,核定定額,并實行考試錄用新工和新工訓練、試用制度,使職工晉級與工資收入相結合。第三,重視郵政網路建設。到1924年郵政各等局所達到11800個,城鄉信柜、村鎮郵站等達到30728個,總服務機構達到42500多處。第四,注重業務發展。當時開辦的業務有普通郵件、掛號郵件、快遞郵件、平快郵件、小包郵件、保險信函、商務傳單、代售印花稅票、郵政儲金、簡易人壽保險、郵轉電報、代訂報刊等等。在業務經營中強調迅速、安全、普遍和服務,取費低廉,重視信譽。第五,重視郵政法制建設。1921年11月《郵政條例》頒布,明確規定郵政事業由國家專營,并規定了郵政的權利和義務,從法律上明確了郵政的地位,從而為郵政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由于上述原因,中華郵政在初期20多年的時間里發展比較健康和迅速,成為近代郵政發展的最好時期。

與此同時,隨著中華郵政的發展,郵政逐漸取代郵驛、民信局和“客郵”局,實現了通信組織的統一。1913年,民國政府交通部宣布裁驛歸郵,各地方政府開辦的文報局也隨之裁撤,政府各部門公文傳遞全部交歸郵政。1921年11月在太平洋會議上,中國政府提出撤銷在華“客郵”的議案,并于1922年2月1日獲得通過。到這年年底,英、法、美、日在華郵局,除英國在西藏設立的郵局,日本在南滿鐵路一帶所設郵局外,外國列強在中國的“客郵”全部撤銷。1934年國民政府交通部以信函是國家專營業務為根據,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業。持續500多年歷史的民信業到此結束。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東北三省,東北郵政撤回關內。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軍強占我華北、華中、華南大部分國土,并對郵政進行大肆劫奪。中華郵政總局被迫從南京遷往漢口,后又遷往大后方。中華郵政對已經或將要淪陷的地區的郵政,則采取盡力維持的方針,并有意安排意大利人、法國人、英國人直接管理北京、天津、上海、漢口等淪陷區郵政。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華郵政立即接管了淪陷區郵政。1946年冬季開始,為振興郵政,中華郵政曾開展了一場“改良郵政”運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國民黨政治的腐敗和統治的崩潰,“改良郵政”運動很快就曇花一現,無法繼續下去。新中國成立后,中華郵政被接管改造而成為新中國郵政的組成部分。

(三)革命戰爭時期的人民郵政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斗爭時期,創建了人民郵政。在建黨初期,為了及時、安全地傳遞黨內文件、情報、宣傳品等,黨建立了黨內秘密交通。而隨著黨在農村武裝斗爭的開展,革命根據地和紅色政權的建立, 1927年到1928年湘贛邊革命根據地最早建立了赤色郵政機構,奠定了蘇區郵政創建的基礎。1930年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在江西吉安富田建立了蘇區第一個赤色郵政管理機構——贛西南赤色郵政總局,并于同年5、6月間頒發赤色郵政簡章,發行第一套赤色郵政郵票,向根據地人民群眾開辦郵政業務。其后,贛東北、閩西、湘鄂西、湘贛邊、鄂豫皖等革命根據地也相繼建立赤色郵政管理局,發行赤色郵票。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后,于1932年5月1日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總局,組建了統一的中華蘇維埃郵政,制定并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郵政暫行章程》,標志著人民郵政的正式創建。郵政總局下轄江西、福建、閩贛、粵贛、湘贛、湘鄂贛六個省郵政管理局和瑞金縣郵政局,發行蘇維埃郵票,經辦普通郵件、掛號郵件、快遞郵件、包裹、免費郵件等業務。各根據地赤色郵政和中華蘇維埃郵政為支持革命斗爭,建設和保衛革命政權,促進根據地經濟的繁榮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所在地陜甘寧邊區成立了通信總站,華北的晉察冀、晉冀魯豫根據地成立了邊區交通總局,山東成立了戰時郵政總局,華中各根據地成立了交通總站或交通局,從而構成了比較完整的郵政通信網,保證了戰時通信任務的需要。抗日戰爭勝利后,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交通局、站,大多改組為人民郵政,向人民群眾開辦多種郵政業務。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后,解放區郵政轉變為戰時郵局。各解放區紛紛組織軍事郵局和支前郵路,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推進。隨著革命形勢的高漲,人民郵政規模迅速擴大,先后成立了東北郵電管理局和華東、華北、西北、華中、華南、西南郵政總局或郵政局,為新中國成立后統一全國郵政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郵電通信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隨著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郵政業務量都有大幅度增長。

  • 郵電合一
  • 科技興郵
  • 郵政編碼
  • 物流快遞

當代郵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郵政進入發展的新紀元。在解放區郵政和接管改造中華郵政的基礎上創建起了新中國郵政。五十年來,新中國郵政經歷了恢復發展、曲折前進、改革開放和獨立運營四個時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49-1958年是新中國郵政事業的恢復和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郵政面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溝通郵路,發展郵政業務,滿足國家和社會通信需要的艱巨任務。當時,在管理體制上實行了“郵電合一”,合并組建各級郵電局,由郵電部統一管理全國郵政和電信事業;在網路上,普遍設置郵電局所,大力恢復和發展郵路;在業務上,積極恢復傳統業務,承接和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業務,1950年,經政務院批準,實行“郵發合一”,報紙雜志發行工作交由郵局辦理,并成為郵政主要業務之一;在服務上,繼承解放區人民郵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傳統,制定并堅持“迅速、準確、安全、方便”的服務方針,積極改善服務;在業務管理上,吸取了中華郵政嚴密制度、嚴密管理的經驗,進一步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企業管理。經過廣大郵政職工的艱苦創業,郵政通信在全國范圍內很快恢復和發展起來。到“一五”后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為全社會服務的四通八達的郵政服務網,從而保證了國民經濟恢復建設時期國家和社會對郵政通信的需要。尤其是1955年和1957年隨著進藏公路的建成,郵政迅速開通了成都到拉薩、西寧到拉薩兩條各1000多公里的自辦汽車郵路,增強了內地與邊遠地區的通信聯系,提高了郵件運遞時效。

1958-1978年是中國郵政事業在迂回曲折中前進的時期。這一時期,一方面,郵政事業在兩次大的政治運動沖擊下,業務受到干擾,管理受到破壞,通信能力發展緩慢,服務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廣大郵政職工在領導干部受沖擊、生產指揮調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堅守崗位,照常營業,就是在“停產鬧革命”最嚴重的時候,除個別地區外,仍保證了郵政通信的正常運轉,郵政業務仍有一定的發展。1976年與“文革”前的1965年相比,函件業務量增長了27.6%,包裹業務量增長了1.29倍;報刊發行量增長了1.3倍。特別是在全國郵政劃歸新建的交通部管理期間,郵政通信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文革”前后相比,郵路增長了1.3倍,汽車增長了2.4倍,火車郵廂增加了近1倍。在此期間,還籌建了南昌、堰師郵政摩托車廠和貴陽郵政機械廠,為郵政技術的發展創造了一定條件。1959年北京郵票廠建成投產,更為中國郵票的印制填補了空白。

1978—1998年,是中國郵政在改革開放中大發展的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后,由于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對郵政通信的需要驟增,郵政生產能力嚴重不足,大批郵件積壓延誤,郵政成為國民經濟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郵政部門積極采取多種措施,努力改善郵政落后狀況:第一,積極爭取國家實行了“以郵養郵”的優惠政策,逐步擴大投資,增強實力;第二,在基礎設施方面,加快郵政樞紐建設,進口汽車,增強運力;第三,依靠技術進步,實行科技興郵,在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普遍使用包裹自動分揀機,廣泛使用機動裝卸搬用工具,提高郵件處理效率,并開始引進信函自動分揀機,普遍推行郵政編碼制度,加快郵政技術改造步伐;第四,加強法制建設,經過郵政部門多年的努力,1986年國家頒布了《郵政法》,1990年國務院頒布了《郵政法實施細則》,絕大多數省區市頒布了保護通信的地方法規和政府規章,為維護人民通信自由和郵政正常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五, 1990年,四十年來未做調整的郵政基本資費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增加了企業的收入和活力。由于以上一些重要舉措,郵政的困難局面有了明顯好轉,郵政局房、局所、郵件處理場地、運輸能力、業務收入和經濟效益均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加。進入90年代后,郵政部門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為中心,全面推進郵政改革與現代化。整個90年代,郵政加大投資力度,加快通信建設,全面推行符合現代科學管理的中心局體制,在完善郵政實物傳遞網的同時,大力發展計算機信息網,積極發展適銷對路的郵政業務,使這一時期的郵政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1998年以后,隨著改革的深入,郵政進入獨立運營時期。這年4月,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實行郵、電分營,成立國家郵政局,主管全國郵政行業和管理全國郵政企業,在新組建的信息產業部管理下,郵政成為國民經濟體系中獨立運營的一個部門。三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信息產業部的領導下,在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郵政部門積極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強化業務經營,郵政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中發生了深刻變化,取得了顯著成就,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成為郵政歷史上發展最快、經濟效益最好、變化最大的時期。到2000年底,全國郵政資產總額累計達到144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達到818億元,全國郵政局所總數達到66800個,其中電子化局達到16272個,郵政業務總量完成230.6億元,業務收入達到424.2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7.98萬元,在1999年實現減虧112.6億元的基礎上,再減虧34.4億元, 為實現“三年扭虧,五年步入良性循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和發展,中國郵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獨立的郵政通信系統,成為社會主義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國、溝通城鄉、聯通世界的,具有多種運輸手段、擁有先進信息平臺的郵政通信網絡;郵政服務的網絡規模、覆蓋范圍、服務人口已位居世界前列;郵政信息傳遞、物品運送、資金流通“三流合一”服務功能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拓展,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色狠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第一页|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曰综合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伊人丁香狠狠色综合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 久久综合成人网|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欧美|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狠狠色综合久久久久尤物|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日韩欧美色综合网站|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综合色婷婷| 桃花色综合影院|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s |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午夜激情影院综合|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日韩|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丁香五月|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综合久久| 最新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女人和拘做受全程看视频日本综合a一区二区视频 |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色窝|